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  最近,一件看起来没什么人关注的小事,在航运圈子里悄悄炸了。

  一个叫OSPAR(奥斯帕)的北大西洋海洋保护组织开了个会,15 个欧洲国家一合计,决定从 2027 年起,禁止在内河和港口区用开环脱硫塔,再过两年,连闭环也不准了。

  很多船东一看:啊?那我几百万美元投进去的脱硫系统呢?报废处理还要自己掏钱?

  OSPAR这刀砍得不算猛,但方向很明确。对外名义是保护海洋生态,实际上是对“以水换气”的环保幻觉下的一次制度性反制。

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  它释放了一个信号:脱硫塔,这个本来用于“环保”的设备,正在被环保本身清算。

  而这次事件背后,真正值得中国思考的问题,是: 环保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靠造大设备还是靠掌控复杂系统?

一、脱硫塔:是环保工具,也是污染源的“马甲”

  先把事情翻译成大白话:

  船用脱硫塔是个挺神奇的东西,本来是解决硫氧化物排放问题的。以前全球大多数船烧的是高硫燃油,一烧就有一堆硫出来,污染空气。所以国际海事组织(IMO)立规矩说:要限硫。限到多少?0.1%,不然别进港。

  船东看这事儿得办,就开始装脱硫塔。最常见的是湿法的那种:烟气进塔、加碱液、泡一泡,把硫洗下来,排出去。听上去是净化装置,听起来很环保对吧?

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  问题来了,洗下来的那一池子水怎么办?

  开环系统,直接排进海里。闭环好点,有循环,但最终还是得排。而这些水里有啥?

  • 多环芳烃,致癌;
  • 重金属,长期毒性;
  • 酸性盐类,改变海洋 pH 值。

  说白了,就是你把空气的污染物洗进水里,然后扔进大海。污染的“介质”变了,污染本身没消失。

  这个套路被拆穿之后,很多国家开始警惕。有的港口干脆直接说:你用脱硫塔,不许进。像加拿大、德国、瑞典等地方早就动手了。

  这就是今天OSPAR顺水推舟的背景。他们只是把一个行业里“默认存在的问题”说出来并写进政策里了而已。

二、中国:在环保博弈中的真实难题,不是“有没有装置”,而是“控不控制得住”

  在中国,其实情况比欧洲复杂得多。

  一方面,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新船制造国,大量新造船都配了脱硫塔。船厂、设备商、航运公司都压了大票。

  另一方面,我们有“双碳”目标、排放控制区、绿色港口这些硬性指标,环保压力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。

  那么,中国该不该全面退脱硫塔?

  如果只看表面,会陷入两个“伪命题”:

  1. 是不是不用脱硫塔,就一切环保了?
  2. 是不是有脱硫塔,就说明我们环保合规了?

 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
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  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第三个层次:你对排放物的来源、流向、浓度、排放时机,有没有实时感知和精准控制的能力?

  很多人忽视了这点。

  在真正成熟的环保体系里,核心不是“设备”,而是“控制”。

  不管你是脱硫塔、SCR系统还是封闭燃烧,你都得做到监测、反馈、响应的闭环,否则再好的设备也会变成“合法污染制造机”。

三、液位计、料位计:这个行业里最被低估的“系统掌控者”

 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航运圈以外的人基本不关注的东西:液位计 料位计

  没错,就是这俩听起来像“配件”的东西,在未来的环保系统里可能是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
  我们说环保要智能化,但智能从哪里开始?

  不是算法,也不是大数据——而是数据采集本身够不够准

  你想控制洗涤塔里的液体水平、残渣浓度、填料状态……怎么控制?你得先知道它现在在什么状态,而这全靠液位计和料位计这些“感知器”。

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  举个极简的例子:

  • 船在运行过程中,洗涤塔的水如果过满,就可能强制溢排;
  • 如果洗涤残渣积得太厚,反应效率就会大幅下降,甚至会有反应塔压差过大的安全风险;
  • 有的船一旦液位计失效,靠“经验”来调阀门,结果直接罚单+停运。

  精准控制靠什么?

专做液位/料位监测的公司,其实在全球绿色航运的大棋局中,正是“被低估的关键角色”。

他们干的活很简单也很难:

  • 提供高精度、抗干扰液位测量;
  • 实现复杂船舶工况下的自动预警与反馈调节;
  • 接入边缘计算或船岸云系统,实现远程监测与合规报告。

  听起来“不是核心技术”,但你去问任何一个真的做船舶脱硫系统合规升级的公司,如果液位计不准,整个系统没法闭环控制

  一个液位计准 3%,和准 1%,就是“罚不罚款”的区别。

封杀脱硫塔背后:智能仪表如何重塑绿色航运?

四、环保的战场变了,不靠设备靠系统,不靠堆砌靠精准

  环保这件事,从来不是谁装得多,而是谁控制得住

  脱硫塔的退场,不只是某一个环保装置“掉线”了,而是整个航运产业要从“装置合规”转向“系统合规”

  这背后的逻辑是:

  今天所有与排放、污染相关的行业——不只是船舶,还有化工、发电、冶炼、制造、能源——都在进入一个“感知为王”的时代。

  以前搞环保,是靠把设备堆上去应付检查:你要脱硫?好,装个塔。你要除氮?再装个SCR。

  但未来是这样的逻辑: 你有没有能力实时知道系统里发生了什么?你有没有能力自动调整污染排放?你有没有闭环反馈的决策机制?

  这才是新一代环保战略的核心。

  感知能力,才是环保战场上的硬通货。

五、小仪表,大战场:真正决定绿色转型成败的,是“被忽视的控制神经”

  很多人还把液位计、料位计当作“设备配件”,这就好比把“中枢神经”当成五官的附属品。

  现实是,谁掌握了核心变量的精准监测权,谁就拥有了环保控制的主动权。

  尤其是船舶这样的复杂场景:多工况、高腐蚀、强扰动,脱硫塔这种“半开环”的控制系统,如果没有足够精度的液位和料位监测,整个装置的排放就只能靠“经验”和“运气”。

  这不是夸张——行业里真有因为液位监测误差超过 5%,直接导致排水超标、被停航罚款的案例。

  而像国产高端仪表厂商,正是这场绿色智能化革命中,最容易被低估但最关键的玩家之一

  他们干的是这样一件事:

  • 用毫米级精度的液位计和料位计,把环境变量的“盲区”变成“可控范围”;
  • 用稳定抗腐蚀的传感器技术,在油气、高温、高压、腐蚀场景下实现“持续可用”;
  • 用智能模块把“数据孤岛”打通,直接接入船岸系统甚至上云,用数据打通合规、报警、调节的全流程。

  说白了,这不是卖仪表,这是在卖一整套绿色控制力的入口权限

  而这个“入口”,未来会是整个环保、工业、能源行业下一个万亿市场的新刚需。

六、从设备到系统,从合规到主动,航运业的“绿色卡位战”才刚开始

  OSPAR 砍脱硫塔,只是第一枪。接下来就是系统性清洗——那些只靠“装设备”混指标的企业,很可能在下一轮规则里被甩下车。

  而留下来的,一定是那些掌握了系统控制力的玩家。

  未来 3-5 年,有两类人会在这个趋势里吃到红利:

  • 一类是懂控制逻辑的船东与环保设备公司,不再押注大设备,而是转向数据化、模块化的系统架构;
  • 另一类,是扎根在“控制端口”上的硬科技企业,比如像计为这种做智能液位、料位感知设备的玩家,谁能做精确、做耐久、做上云,谁就能接住这波产业升级的最大流量口子。

  当环保从“堆技术”转向“控系统”,当排放控制从“定性靠经验”转向“定量靠监测”,整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就变了。

 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设备厂和船东之间的博弈,而是谁能提供一整套“绿色合规操作系统”的能力,谁就能定义产业价值分配的权力结构。

  而液位计、料位计这种“入口级传感器”,将成为这个新系统的“控制钥匙”。

  未来,不是“环保设备多”,而是谁更聪明、谁更实时、谁更闭环

  环保,不再是“看上去很环保”,而是系统地不容出错。

  谁能在毫厘之间建立系统感知闭环,谁就能在绿色航运时代拿到生存通行证。

相关信息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755-28407683 
0755-89352063

邮件:sales@jiweimeter.com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